韩国恐怖电影《破墓》在上映后引起了广泛讨论上海兴恒拍卖有限公司,其主要演员们脸上写满汉字的海报引发了中国观众的吐槽和疑惑。
该电影的剧情设置与以往经典中国恐怖作品如《僵尸先生》和《茅山后裔》等存在诸多相似之处,引发了观众的"既视感"。
作为韩国电影中难得能够突破千万观影人次的作品,《破墓》的成功引发了人们对中式恐怖电影发展前景的期待。
身为一个亚洲国家,韩国和中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在文化交流层面,两国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互动。近期,一部韩国恐怖电影《破墓》席卷亚洲市场,引发了中国观众的强烈反响,这不禁令人思考,中韩两国在恐怖题材电影创作上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和差异。
《破墓》上映后,其主创团队首次在中国接受了媒体采访。导演张在现坦言,自己是港片迷,尤其喜欢林正英主演的经典恐怖片《僵尸先生》。这部1985年的香港电影在中国影迷中享有崇高地位,其中诸如"深夜开灵车赶路"、"迁坟遭遇下雨"等桥段,在《破墓》中均有所致敬。《茅山后裔》这部2007年出版的中国灵异悬疑小说,其中涉及的"墓中墓"、"受害人家族"等设定,也与《破墓》高度重合。
有趣的是,就连《破墓》中备受争议的"脸上写字"情节,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电影《怪谈》以及80年代的香港片《邪》中,也都曾出现过类似的镜头。可以说,这种恐怖和诡异的视觉效果,早已在亚洲影视作品中广泛运用。那么,面对如此明显的"老瓶装新酒"质疑,《破墓》导演又是如何回应的呢?
张在现表示,作为一个爱好者,他的确希望在电影中融入一些经典元素,以致敬前辈的用意。但同时,他也主动承认,电影的创作灵感确实来源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,比如"吹口哨招鬼"、"墓穴风水"、"五行相生相克"等,这些根植于中华文明的题材,在《破墓》中被完整地呈现了出来。
事实上,相比于西方式的恐怖元素,这种源于东方文化的"中式恐惧"无疑更加适合亚洲观众的审美取向。《汉江怪物》、《釜山行》等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韩国恐怖大片,也都选择将情感张力和社会议题作为核心,避开了单纯依赖血腥镜头的套路。反观国产恐怖电影,在技术水准不断提升的同时,也试图通过本土文化元素的注入,探寻一条更有特色的创作道路。
但可惜的是,尽管在口碑和票房上屡创佳绩,韩国恐怖电影的影响力在海外市场仍显不足。《复仇者联盟》等迪士尼系列作品在韩国票房榜上占据半壁江山,这充分说明了当地观众对好莱坞大片的青睐程度。那么,中国电影界又该如何借鉴韩国同行的成功经验,在恐怖题材上大展拳脚,向全世界输出"中式恐惧"呢?
我们应该认清自身文化优势,充分发掘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蕴含的丰富灵异元素。不同于西方的鬼魂、吸血鬼等形象,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僵尸、饿鬼、阎罗王等,无疑更加契合亚洲人的审美偏好。在此基础上,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思考,哪些传统文化符号和风俗习惯,能够与恐怖故事完美融合,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"中式恐怖"。
我们应该在创作理念上主动出击,不被西方流行文化的影响所局限。以往国产恐怖片往往过于依赖血腥暴力的表现手法,忽视了情感张力的塑造。不如学习韩国同行的做法,将社会现实问题、家庭伦理冲突等元素融入其中,让观众在观影时产生共鸣和思考。只有这样,中国的恐怖电影才能真正打动人心,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输出品。
有人说,恐惧是最原始、最纯粹的情感。对于亚洲国家而言,"中式恐惧"无疑是一种极富特色的文化表达。我们应该主动拥抱这种独特的创作资源,用智慧和勇气来诠释它,让世界领略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。只有这样,中国的恐怖电影才能真正走向国际,成为亚洲电影的一张闪亮名片
。